高校哲学社科工作者积极投身灾区重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北京5月10日讯(记者 唐景莉)作为全国抗震救灾的一支力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一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向中央和各级政府提交咨询报告数百份,其中多份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被直接采纳应用,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发挥了思想库作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整合校内外及国内外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公共政策等优势学科与科技资源,动员海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组建了“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先后考察了20个县100多个乡镇的灾情和灾民需求,组织了对绵阳市全部267个乡镇党委书记的访谈、9个市(区、县)2002户灾区入户问卷调查、35个村1067家农户的医疗卫生跟踪调查,先后向中央提交建议报告近40份,多份建议报告被国家减灾委采用或在《新华社动态清样》刊发,其中《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及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从领导体制、灾民救助、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积极评价。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专门成立汶川大地震应急管理课题组,及时跟踪震情发展,对抗震救灾中的援救、安置、重建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陆续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引起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建议被采纳。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抗震救灾中档案工作的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直接被四川省委、灾后恢复重建组、国家档案局采纳应用。身处灾区的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以重建家园的巨大热情忘我投入工作,提交咨询报告数十份,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的报告《以工代赈:抗震救灾与重建家园的重要抉择》上报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以工代赈”的做法得到推广使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援助,对帮助灾区人民克服震后恐慌、缓解悲痛心理,以及恢复重建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积极响应总书记关于为受灾民众做好心理辅导的指示精神,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在第一时间组成由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地震灾区心理援助队,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辅导,对当地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和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接受辅导或培训的人数达数十万。许多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辟心理辅导专题网站、编写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辅导手册、录制灾后心理调适与救助光盘等,普及心理援助知识,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下转第四版)